矿用井口热风机的工作原理是在煤矿防爆、耐尘、抗低温的特殊环境要求下,通过 “吸风 - 过滤 - 加热 - 送风 - 控温” 的闭环流程,将冷空气加热为热风并定向输送至井口及井筒区域,形成稳定 “热风屏障”,最终维持井口温度≥2℃(符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),杜绝结冰风险。其核心是通过模块化系统协同,实现 “安全加热 + 精准控温 + 高效送风”,具体拆解为 4 个关键环节:
热风机首先通过防爆送风系统完成冷空气吸入与预处理,核心是解决 “煤尘堵塞” 和 “防爆安全” 问题:
- 冷空气吸入:由配备的Ex d I 级隔爆风机(电机防护等级≥IP54,可在 - 30℃低温启动)提供动力,从井口上风侧(或井口房外部)吸入环境冷空气 —— 若吸入的是井下回流风(部分机型设计),会优先利用井下余热,减少能耗。
- 防尘过滤:冷空气先经过阻燃防尘滤网(孔径≤1mm,材质为不锈钢或阻燃尼龙),过滤空气中的煤尘、岩屑等杂质,避免粉尘进入后续加热腔堵塞加热元件(如电热管、换热器),或因粉尘堆积引发过热风险。
- 风量调节:风机搭载变频模块(部分机型),可根据井口温度需求动态调整转速(如温度过低时提转速增风量,温度达标时降转速节能),风压通常≥500Pa,确保后续热风能克服井筒负压,覆盖整个井筒断面。
加热是核心环节,需严格控制 “无明火、低表面温度”(避免引燃瓦斯 / 煤尘),不同能源类型的加热原理略有差异,但均围绕 “安全换热” 设计:
- 核心部件:防爆电热管(镍铬合金材质,封装于隔爆金属外壳内)。
- 原理:电流通过电热管的电阻丝产生热量,热量通过隔爆外壳传导至流经的冷空气 —— 电热管表面温度严格控制在**≤150℃**(低于煤尘引燃温度 158℃、瓦斯引燃温度 650℃),同时采用 “多组分级加热” 设计(如 3 级 / 5 级电热管),可根据温度需求灵活投入功率,避免过载。
- 核心部件:304 不锈钢翅片换热器(增大换热面积,提升效率)。
- 原理:煤矿自备锅炉产生的蒸汽(压力 0.4-0.8MPa)通入换热器的密闭管道,冷空气从换热器翅片间流过,通过 “间接热交换” 吸收蒸汽热量(蒸汽不与空气直接接触,避免污染送风),换热后蒸汽冷凝为水,回流至锅炉循环利用 —— 热效率通常≥90%,运行成本低。
- 核心部件:防爆燃烧器 + 烟气换热器(烟气与送风完全隔离)。
- 原理:防爆燃烧器(符合 Ex d I 级)燃烧天然气 / 煤层气 / 柴油产生高温烟气,烟气通入独立的换热器管道,冷空气在换热器外流动吸收热量(烟气不混入送风,避免 CO 中毒或粉尘引燃),换热后的烟气经烟道(带火星熄灭器)排出井口房 —— 需配套燃气泄漏检测仪,确保瓦斯环境安全。
加热后的热风需通过专用风道系统定向输送,核心目标是形成 “覆盖井筒全断面的热风屏障”,阻止冷空气侵入:
- 风道输送:热风进入内壁光滑的保温风道(材质为镀锌钢板 + 50mm 岩棉保温层,热损失≤5%),风道末端连接 “环形散流器”(适配圆形井筒)或 “条形出风口”(适配斜井),确保热风均匀扩散。
- 热风屏障作用:热风以 3-5m/s 的风速从出风口输送至井口平台及井筒入口,形成一道 “高温气幕”—— 这道屏障可阻断井口外部冷空气与井下湿热空气直接交汇(避免湿热空气遇冷在井筒内壁结露、结冰),同时将井筒入口温度稳定维持在 5-8℃(高于结冰点,且符合规程要求)。
- 井下辅助送风:部分机型会分流出少量热风,通过支管输送至井口附近的液压站、信号房等小空间,防止管路、电气设备冻损。
整个过程通过PLC 智能控制系统实现 “实时监测 - 自动调节 - 故障保护”,确保运行稳定安全:
- 温度监测:在井口、加热腔、出风口分别安装PT100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(精度 ±0.5℃),实时反馈温度数据至控制器。
- 自动调节:若井口温度<2℃,控制器自动增加加热功率(如多投一组电热管、开大蒸汽阀门)或提高风机转速;若温度>8℃,则减少功率或降转速,实现 “按需加热”,避免能源浪费。
- 多重安全保护:
- 超温保护:加热元件温度>180℃时,立即切断加热电源;
- 断风保护:风机故障停转时,同步切断加热系统(避免无风吹动导致加热腔过热);
- 瓦斯联动(高瓦斯矿选配):若井口瓦斯浓度≥0.5%,控制器触发紧急停机,防止电气火花引燃瓦斯。
矿用井口热风机的工作原理始终围绕煤矿 “高风险、强规范” 的特点,通过 “预处理过滤防堵塞、安全加热防引燃、定向送风防结冰、智能控温防故障” 的全流程设计,将普通工业加热逻辑与煤矿防爆需求深度结合,最终实现 “安全合规、稳定防冻” 的核心目标,保障冬季井口提升系统连续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