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井专用供暖机组的核心技术是如何实现高效热交换的?

2025-09-23
矿井专用供暖机组通过材料创新、结构优化和流体力学设计,实现了高效热交换,其核心技术路径如下:

一、翅片管材料与制造工艺突破

  1. 冶金结合增强导热 采用Q345 低合金高强度钢基管外套无缝铝翅片,通过高频焊接形成冶金结合,消除接触热阻,使传热系数提升至 80W/(m²・K) 以上。例如,北京卡林公司的翅片管通过此工艺,在 - 40℃极端低温下仍能保持 90% 以上的换热效率。
  2. 表面涂层技术平衡防腐蚀与导热 翅片表面涂覆聚四氟乙烯(PTFE)或环氧树脂,厚度仅 0.2-0.5mm,既能隔绝含硫粉尘和水汽腐蚀,又能保持极低的热阻(对整体传热影响可忽略不计)。实验数据显示,涂覆 PTFE 的翅片管在矿井潮湿环境中运行 5 年后,换热效率仅下降 3%,而未涂层的传统翅片管同期下降 25%。
  3. 翅片形状优化强化湍流 采用螺旋翅片锯齿翅片设计,通过增加空气扰动打破边界层。例如,螺旋翅片使空气在翅片间形成螺旋流动,接触面积增加 30%,对流换热系数提升 20%;锯齿翅片的边缘切割进一步增强湍流,使换热效率较光管提高 40% 以上。

二、逆流换热技术的深度应用

  1. 温差利用率最大化 空气与热媒(蒸汽、热水等)采用逆流流动,使对数平均温差(LMTD)最大化,温差利用率达 90%。陕西安阳煤矿应用案例显示,该技术可将 - 13℃的进风加热至 2℃,满足井筒防冻需求,同时通过纳米涂层合金换热器实现乏风余热深度回收,使新风升温达 20℃。
  2. 整体式结构减少二次损失 换热器采用紧凑式设计,缩短热媒与空气的换热路径,避免传统分体式结构的二次换热损失。例如,卡林公司的整体式机组通过集成蒸汽分配器和翅片管束,将热损失控制在 5% 以内,较分体式机组降低 15%。

三、流体力学与能效优化设计

  1. 多流道协同强化传热 通过 CFD 模拟优化流道布局,例如采用 “S 型” 流道设计,使空气在翅片间形成螺旋流动,接触时间延长 30%,同时压力损失减少 10%。科瑞特空调的 L 型翅片管通过数控缠绕技术,铝带与钢管紧密贴合,热效率超 92%,适用于高风速矿井。
  2. 智能变流量控制匹配负荷 变频器根据实时温度自动调整风机转速和热媒流量。当环境温度>0℃时,风量降至额定值的 60%,同时热媒流量减少 40%,使系统综合能效比(COP)提升至 3.5 以上,较定频系统节能 30%-50%。

四、余热回收与复合热源集成

  1. 乏风余热深度利用 采用热泵技术从矿井排风(10-20℃)提取热能,结合逆流换热实现梯级利用。例如,卡林公司的乏风热泵机组通过低温喷气增焓技术,在 - 35℃环境下仍能高效制热,排风温度可降至 - 10℃以下,单台机组年节煤超 4000 吨。
  2. 矿井水与设备余热耦合 矿井水热泵从 15-30℃井下涌水中提取热能,与空气源热泵结合形成复合系统。陕西小保当煤矿项目通过此技术,将矿井水升温至 70℃,满足 24 万 m³/h 进风预热需求,年减排 CO₂超万吨。

五、实验验证与工程案例支撑

  1. 性能参数实测 第三方检测显示,采用 Q345 钢基管 + 螺旋翅片 + 逆流换热的机组,在蒸汽压力 0.6MPa、空气流量 50000m³/h 工况下,出口空气温度提升 35℃,热效率达 92.3%,较传统光排管换热器提高 27%。
  2. 典型项目应用 潞安煤业某矿井采用整体式逆流换热机组,将 - 18℃的进风加热至 5℃,同时通过余热回收系统利用空压机废热,使年运行成本降低 40%,设备寿命从 1-2 年延长至 5-8 年。

六、未来技术发展方向

  1. 纳米涂层技术升级 探索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涂层,进一步降低热阻并提升耐磨损性能,预计可使换热效率再提升 10%-15%。
  2. 超临界流体传热应用 研究 CO₂等超临界流体作为热媒,利用其相变特性实现更高效的热量传递,预计可将温差利用率提升至 95% 以上。
通过上述技术创新,矿井专用供暖机组的热交换效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为矿井安全生产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