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用热风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

2025-09-29
矿用热风炉的使用需围绕安全运行、高效供暖、设备寿命三大核心,结合煤矿井下特殊环境(低温、粉尘、防爆要求),重点注意以下几类问题,涵盖开机前、运行中、维护保养及特殊场景应对:

一、开机前:做好 “安全检查关”,避免带隐患启动

  1. 设备状态核查
    • 检查加热元件(电加热管、燃烧器)是否完好,有无破损、老化或接触不良,尤其电加热型需测试绝缘电阻(应≥0.5MΩ),防止漏电;燃料燃烧型需检查油路 / 气路阀门是否密封,避免泄漏。
    • 确认安全装置(超温报警器、压力安全阀、一氧化碳传感器、冰层探测器)是否正常,比如超温保护需设定在 “井口温度≤10℃、井下温度≤5℃” 的安全区间,防止过热引发事故。
    • 检查风道与井口连接是否密封,避免热空气泄漏导致供暖效率下降,同时确保风道内无杂物(如积冰、粉尘堆积),防止堵塞或气流紊乱。
  2. 环境与适配检查
    • 极端低温(如 - 30℃以下)环境下,需提前对设备管路、阀门做保温处理,启动前预热油路 / 电路(尤其燃料燃烧型),避免因低温导致部件冻裂或启动失败。
    • 确认电源 / 热源适配:电加热型需核对电压(如 380V/660V)与矿区供电匹配,蒸汽 / 热水型需检查热媒压力(通常 0.2-0.4MPa)是否符合设备要求,防止过载损坏。

二、运行中:做好 “实时监控关”,避免异常风险

  1. 关键参数实时监测
    • 紧盯温度参数:井口温度需稳定在 5-8℃(防结冰临界值),井下温度控制在 2-3℃,若出现温度骤升 / 骤降(如 10 分钟内波动超 ±3℃),需立即排查是否为加热元件故障或风道堵塞。
    • 关注安全指标:燃料燃烧型需实时监测排烟口一氧化碳浓度(应≤24ppm),防止不完全燃烧导致有毒气体进入井下;乏风余热型需监测乏风湿度(≤85%),避免结露影响热交换效率。
    • 记录运行负荷:避免长时间满负荷运行(建议负荷率≤80%),尤其冬季供暖高峰期,可通过 “分时调节”(如凌晨热需求低时降功率)减少设备损耗,延长寿命。
  2. 操作规范与应急处理
    • 禁止频繁启停设备:每次启停间隔应≥30 分钟,防止加热元件因温差过大出现热胀冷缩损坏,尤其电加热型需避免 “冷态骤热”。
    • 若出现故障(如温度报警、风机停转),需先切断电源 / 热源,再排查原因:如超温报警可能是传感器失灵或风道堵塞,需先通风降温后检修,禁止带故障运行。

三、维护保养:做好 “定期养护关”,延长设备寿命

  1. 日常巡检(每日 1-2 次)
    • 清洁设备表面及进风口粉尘,防止堆积影响散热;检查风机轴承是否异响,定期补充润滑油(每 1000 小时 1 次)。
    • 记录运行数据(如进出口温度、能耗、故障次数),通过数据趋势判断设备状态,比如能耗突然上升可能是加热元件结垢(蒸汽型)或风道泄漏,需及时处理。
  2. 定期深度维护(每月 1 次,供暖季结束后 1 次)
    • 电加热型需拆检加热管,清除表面积尘或碳垢(用专用清洁剂,禁止用硬物刮擦);燃料燃烧型需清理燃烧器喷嘴,防止油污堵塞导致燃烧不充分。
    • 蒸汽 / 热水型需定期清洗热交换器(每 3 个月 1 次),用化学除垢剂清除内壁水垢,避免热阻增大导致供暖效率下降(水垢厚度每增加 1mm,热效率降低 5%-8%)。
    • 检查线路与接头:更换老化电缆或松动接头,尤其潮湿环境下需做好防水处理,防止短路。
  3. 停机后防护(非供暖季)
    • 排空设备内积水(尤其蒸汽 / 热水型管路),防止冬季停机后冻裂;电加热型需切断电源,覆盖防尘罩,避免粉尘进入内部。
    • 对关键部件(如传感器、安全阀)进行校准,确保下一供暖季启动时精度达标。

四、特殊类型:针对性注意事项

  • 燃料燃烧型:需定期清理排烟管道(每 2 个月 1 次),防止烟灰堆积引发火灾;储备足够燃料(如柴油、天然气),但需远离设备存放,避免明火引燃。
  • 乏风余热型:需定期更换空气过滤器(每 1 个月 1 次),防止乏风中的粉尘堵塞热交换器;监测热泵压缩机压力,避免超压运行。
  • 防爆型(井下直供式):需严格遵守煤矿防爆要求,禁止在设备附近使用非防爆工具,定期检查防爆外壳密封性,防止瓦斯等可燃气体进入设备内部。

总结

矿用热风炉的使用核心是 “预防为主、实时监控、定期养护”,既要通过规范操作规避结冰、漏电、有毒气体等安全风险,也要通过科学维护保障供暖效率,最终实现 “冬季安全生产 + 设备长效运行” 的双重目标。